攀枝花市就业形势分析 (2021年3季度)
来源:市就业局 发布时间:2021-11-09 选择阅读字号:[ 大 中 小 ] 阅读次数: 0
前3季度全市经济指标不断向好,就业指标增长明显,无失业警情,总体就业形势基本保持稳定。
一、经济指标不断向好,就业指标增长明显
地区生产总值838.98亿元,增速9.2%,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率10.6%,用电量增长率6.2%,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12.7%,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增长率20.1%,处于较高水平,经济呈现出不断向好的趋势。经济不断向好,保障了总体就业局势的稳定。
二、暂无失业警情,就业形势保持稳定
(一)失业率指标小幅波动,暂无失业警情
3季度全市登记失业率3.74%,同比减少0.23个百分点,环比增加0.05个百分点,监测点调查失业率7.13%,同比减少1.26个百分点,环比增加0.30个百分点,监测企业岗位流失率-0.42%,同比减少0.19个百分点,环比减少1.45个百分点。以登记失业率、调查失业率和岗位流失率构建综合失业率,综合失业率为3.796%,位于安全线5.335%以下,处于安全区,同比减少0.58个百分点,环比减少0.24个百分点。
(二)政策保障投入不断增长,加大失业保障
前3季度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例达到18.17%,同比增加5.88个百分点。失业保险基金累计收入同比增长68.62%,期末参加失业保险人数17.68万人,同比增长0.36%。通过政策投入,稳定就业岗位,失业处于安全范围。新增失业人员2032人,处于较低水平,新增失业保险金申领人数752人,同比减少36.86%,期末实有失业保险领取人数3544人,同比减少40.63%。
(三)就业明显增长,企业就业呈增长趋势
前3季度新增城镇就业16695人,同比增加18.72%,失业人员再就业5472人,同比增长12.59%,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1208人,同比增长6.15%。
3季度,213家监测企业,建档期就业人数84904人,调查期新招员工1884人、减员1524人,增减相抵后共有就业人数为85264人,环比增加360人,增幅0.42%。
三、可能存在的失业风险
(一)劳动力资源供给不足有所缓和但仍呈减少趋势
3季度攀西人才市场求人倍率1.15,环比减少14.18%。从需求端来看,用人单位通过人力资源市场招聘各类人员共计22732人次,同比减少5.52%。从供给端来看,进入攀西人才市场求职的劳动者共计19729人次,同比增加49.20%。另外,期末就业信息系统中登记的劳动适龄人口632536人,同比减少2.69%,减幅不断收窄。
(二)园区企业职工年龄断层的趋势越发明显
3季度,92家园区监测企业在职员工中20岁以下的人数占比从2015年的2.28%减少到0.56%,20到30岁的人数占比从19.49%减少到12.33%,30到40岁的从30.16%减少到28.09%,40岁以上的人数占比从48.07%增加到59.03%。40岁以下的3个年龄段人数占比都在不断减少,园区企业对于青年的吸引力不断降低,园区企业职工年龄断层的趋势越发明显。
四、下一步形势研判
通过预测模型对未来3期的综合失业率进行预测,都处于安全区,暂无失业警情。预计2021年3季度到2022年1季度综合失业率均值分别为4.106%、4.168%、3.902%,都处于安全线以下。
1—10月,全市城镇新增就业17160人,同比增长12.85%,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5791人,同比增长9.08%,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1254人,同比增长1.05%。
未来一段时间全市总体就业形势稳定,无失业警情,建议促进经济稳步增长,以经济增长带动就业增长,继续落实好促进人力资源聚集相关政策,促进人力资源聚集,加强公共就业服务,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,为未来就业形势的稳定和社会经济发展奠定基础。
五、政策建议
(一)促进经济稳步增长,以经济增长带动就业增长
加强产业发展,做强钢铁钒钛生态圈,构建阳光康养生态圈,培育新能源和机械制造生态圈,加快建设现代物流业,促进经济稳步增长,进一步放大经济增长拉动就业的能力,将促进就业作为落实重大项目的重要参考指标,形成新的就业增长点,确保就业局势维持总体稳定。
(二)落实好促进人力资源聚集相关政策,促进人力资源聚集
深入贯彻落实促进人力资源聚集十六条措施,精准提供就业公共服务,深化与“中圈”城市就业创业、人力资源开发、技能人才培育等合作,进一步改善就业环境,使攀枝花更加宜居宜业。面向“中圈”招人引人,保障重点企业用工。
(三)加强公共就业服务,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
以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为基础,做好“五分”全方位公共就业创业服务试点、公共就业创业服务向基层延伸试点等工作,完善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体系,主动为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提供精准服务、专业化服务,提升公共就业服务能效,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,为“稳人增人”奠定基础,促进实现更高质量就业。